新聞中心About Us
首頁 >新聞中心黃小青:推進環保合作 共創國際合作良好環境
發布時間:2019-09-24 瀏覽:4167次
廣西北部灣經濟區作為中國-東盟合作的前沿陣地和我國首個重要的國際區域經濟合作區,如何樹立經濟繁榮與生態良好相和諧的“綠色形象”,以增強其在國際區域合作中的影響力和凝聚力?記者為此專訪了廣西社會科學院北部灣經濟區開放開發研究崗位副研究員黃小青。她表示,北部灣經濟區應在強化本區域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前提下,順應國際社會海洋保護跨國化、網絡化的發展趨勢,加強與越南等東盟國家的環保合作,使相關項目成為《中國-東盟環境保護合作戰略》及《中國-東盟環境合作行動計劃》的重點項目,同時爭取相關國際組織的支持,樹立起北部灣經濟區環境友好的發展形象,以環保合作帶動經濟合作,以良好的生態環境形象促進招商引資,推進經濟發展。
順應國際海洋環保發展趨勢
黃小青認為,首先,北部灣積極開展環保合作,順應了海洋環境保護的發展趨勢。國際自然保護聯盟、世界保護區委員會等國際組織近期聯合指出:全球環境變暖和人口增長疊加將使海洋環境面臨更嚴峻的挑戰。2009年5月,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東亞六國領導人聯合提出了海洋保護的“珊瑚三角洲行動”,這一全球覆蓋面積最大的跨國海洋保護行動引起國際社會的極大關注。
2011年10月,第八屆中國-東盟博覽會“創新與綠色發展”主題論壇在廣西南寧舉行。博覽會自2004年開始舉辦以來首次將環境保護定為主題,反映了環保合作已成為中國與東盟雙方重點關注的優先領域。北部灣經濟區作為我國“睦鄰安鄰”的前沿陣地,應抓住這個機遇,順應全球海洋保護的潮流,探索跨境跨國的環保合作,結合《中國—東盟環境保護合作戰略(2009-2015)》確定的“環境無害化技術和環境標志與清潔生產、環境產品和服務、公眾意識和環境教育、生物多樣化保護、環境管理能力建設、全球環境問題”等6個優先合作領域,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項目,推進海洋國際環保合作,共創與東盟合作的良好生態環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其次,北部灣的環保合作已勢在必行。由于以往經濟發展相對滯后,北部灣海域被譽為我國近岸海域“唯一的凈海”。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以及沿岸重化工業的密集布局,北部灣海域的“藍天碧海”前景也不容樂觀。廣西在北部灣沿海的重化工業布局已形成雛形,“廣東省重工業基地”定位在湛江,海南將工業重心布局在面向北部灣的“西部工業走廊”。同時,越南也在抓緊在北部灣布局重化工業,并在該區域推進的發展規劃中,要將北部灣沿海地區發展成為活躍的經濟區,發展鋼鐵、煤炭、火電、造船、機械制造等優勢產業。目前,陸源污染、溢油污染、海洋生態系統退化、粗放型海洋漁業破壞海洋生態、外來物種入侵、赤潮、氣候變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海水入侵和土壤鹽漬化、海洋垃圾等等環境問題正在“侵擾”著這一片凈海。另外,值得關注的是,北部灣海域的跨境污染正在上升為影響中國與越南關系的又一敏感問題。因此,推進北部灣環保合作既是該區域緊迫的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同時也符合推動中國與東盟國家建立良好關系的共同意愿,容易達成共識并形成行動方案,能產生較好的國際影響力。
同時,北部灣應以環保合作帶動節能環保產業發展和經濟合作。隨著國際社會愈來愈重視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正在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發展前景廣闊。當前,中國正在大力倡導綠色經濟、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東盟國家也提出了建設“綠色東盟”的設想。“十二五”期間我國的環保產業投資將達到4500億,而環保裝備產業更是受多項政策力挺,“十二五”期間規劃年均增長20%。北部灣經濟區應充當中國-東盟環保及環保產業合作的“領軍”和新高地,以北部灣海洋環境合作為切入點,以目前具有優勢的環保產業(農村沼氣、生物質能、太陽能利用)為突破口,以面向東盟的環保合作帶動節能環保產業發展,重點培育先進環保技術和裝備、環保產品與環保服務,同時重視節能環保產業與電子信息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工程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業深度融合。爭取使北部灣經濟區成為中國-東盟環境教育與環保技術服務中心、節能環保裝備制造和對東盟出口的基地,進一步拓寬北部灣經濟區與東盟的經濟合作領域。
共同打造“綠色北部灣”
黃小青提出,可從以下方面開展北部灣的環保合作。
——建立北部灣“兩國四方”海洋保護區網絡。在中國(廣西、廣東、海南)及越南海域,選取典型、有代表性的生態系統、珍稀和瀕危物種建立海洋自然保護區、海洋特別保護區及海洋公園,探討建立北部灣“兩國四方”海洋保護區網絡,同時爭取國際自然保護聯盟、 世界保護區委員會、大自然保護協會、全球環境基金、世界自然保護監測中心、聯合國環境署等國際組織的支持。
——建立區域性北部灣環境交易中心。通過市場化手段對排污總量進行控制,調節北部灣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平衡,激發技術進步,提高資源利用率。主要業務包括節能減排、環境保護與能源領域中權益交易;環境能源利用權交易;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等能源利用權益交易服務;清潔發展機制及生態補償、合同能源管理、節能環保技術轉讓與投融資、環境標志低碳產品認證等。
——建立北部灣環境教育與環保技術服務中心。在環境無害化技術、環境標志與清潔生產等方面開展信息和環保技術培訓。實施有效措施,制定行動方案,提升濱海排水區的廢水處理能力,減少入海污染物排放。促進區域內廢棄物循環利用,提高原材料使用效率,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促進環境無害化技術發展與轉讓,推動環境標志與清潔生產合作。
——打造北部灣環保裝備制造和對東盟出口的基地。發展壯大北部灣經濟區的節能環保企業,積極引進節能環保裝備的龍品牌企業,培育和發展大氣污染治理裝備、水污染治理裝備、固體廢物處理裝備、資源綜合利用裝備等制造業。
——建立中越北部灣國際和平公園。在北部灣中越跨境河流北侖河入海口地帶,建立中越北部灣國際和平公園,內設自然保護區、休閑旅游區、文化展示區、越戰紀念館、特色產品集市等,并將其作為增強邊境安全穩定的有效途徑。
——推動“綠色信貸”。在北部灣沿海城市推動“綠色信貸”, 通過嚴格的信貸管理,加強對企業環境違法行為的制約和監督。
——增強海洋環境安全。中越兩國聯合培訓相關工作人員,提高海洋溢油事故應急處理能力。加強聯合合作,確保海上石油、化學品及其他危險品、有害物品的運輸安全。
——增加森林綠化。共同實施沿海自然保護區內的森林和生物多樣性維護計劃。植樹造林,構建濱海綠化帶。
——提高環境監測水平。探索聯合進行環境監測的可能性,提高環境監測水平。探索進一步合作的機制,就未來可能產生的跨國環境影響進行防范。
——傳統工業生態化。共同從企業、產業基地(園區)和社會三個層面上推進循環經濟的發展,推廣清潔生產技術。
——生態旅游勝地。共同把北部灣打造成集觀光、休閑、度假、療養、運動、探險獵奇、考察研究為一體的生態旅游勝地。
——生態農業和生態食品。共同打造北部灣生態農業和食品基地。在北部灣建立跨國大型的生態農、漁、林、畜牧業生產基地及深加工企業。